《係咁先啦》一曲於上年發行後大受歡迎,大人和「細路」都朗朗上口,至今仍可在一些場景中都聽到其中的歌詞「走先喇係咁先喇 下次再玩啦」,此曲的歌詞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心聲,因為當中可能回應了「移民潮」這項議題的出現。「移民潮」與我們本年度的主題「服侍跨文化‧關愛散聚群」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散聚群就是指到因著各種原因,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自己的原居地到他方生活的群體,在「全球化」發展的推動下,這種人類遷移的活動本來就已很頻繁,這使昔日要攀山涉水才能接觸的人,甚至是宣教士不受歡迎地區中的人,他們今天竟然因著各種型式的「移民」而成為我們的鄰居,我們自然不能忽視關愛我們的「鄰居」。另外,當然也包括我們所熟悉的弟兄姊妹,當中近年也有移居海外勢頭,信徒們自己成為了散聚的群體,這使我們回想起昔日十八世紀莫拉維弟兄會的宣教移民運動,散聚群如何成為帶信仰使命的群體是協會本年度所關心的議題。協會的使命是在列邦中建立基督群體,而教會就是基督群體的載體,本文探討以「微教會」來盛載信徒群體的情況。微教會運動的教會觀究竟是甚麼?

 

微教會單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在人數規模上的微小,正附合他們常常出現的形態,就是極其量由數十人而組成的群體,也沒有固定的聚會的地方,家庭或公園也有可能。不過,這些都只是表徵,微教會運動關心的是最基本的問題,在去蕪存菁後,教會應該保留那些最為重要的元素?出現那些最重要的基本條件,那群體才會配得上被稱呼為教會呢?<Microchurches: A Smaller Way>一書的作者Brian Sanders指出三一神的教義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關係,這關係就是三一神與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從兩叢縱橫關係中就反映出教會的三個根本元素,教會之所以是教會,對微教會運動的定義是:

 

  1. 敬拜:不單是禮儀或歌唱,而是全人獻上以順服主命為祭的敬拜。
  2. 群體:在主裡有真實關係的敬拜群體,真誠相愛,同一使命。
  3. 使命:順服主命的使命群體,願意進到貧窮人和破碎的世界中按主心意而活,帶來天國的盼望。

 

 

因此,微教會運動的「微」之所在是教會原來可以從權力層階和傳統規範中約化出來,並不拘泥於型態或地點,只要是活出使命的敬拜群體,他就是教會。一般來說,微教會的架構簡單,可能沒有受薪傳道,卻定期聚集敬拜和團契,並以外展接觸未信者為不可或決的元素。微教會的聚會點可以是家庭、辦公室或公園,視乎群體被召所服侍的對象。有微教會的服侍對象為邊緣群體,所以教會的地點就在那些邊緣群體聚集的地方,如無家者棲身之地。另外,這運動也是一種信徒皆祭司的全民運動,微教會並不強調有專職傳道人,卻看重回應主使命的信徒群體,因此旅居海外的信徒們也能開植微教會。如此看來,巴士都可以成為教會的,同樣敬拜三一上主的三、五個信徒,因為領受上主的使命(可能為其他乘客禱告)順服而行動,他們之間彼此支持,互相激勵,這三、五位信徒的行動,也使這輛巴士成為了教會。

 

在疫情下,大型聚會點往往需要停止運作,此類型的教會運作模式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出路,而微教會運動當中的差傳延展性和靈活性也是協會所認同的,試想像當某些地區有二三百個部落,而且每一個部落都各有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間傳統形式的堂會能夠承載起各部落的生命。同樣地,當散聚群體也難以融入本土傳統教會文化,容讓有使命負擔的群體走到他們當中開植微教會,也是回應大使命的行動。微教會運動主張簡約教會,所以當減去對名講員的依賴,職業級數敬拜隊的追求,又或興建設施齊全的座堂,微教會的繁殖能力可以更強,以致更有效地在列邦中建立基督的群體。

 

袁國傑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