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 2024 3月號

在持續委身中尋求突破?

在今年一月中,筆者有幸與中華宣道會友愛堂潘澆雲傳道做了一次訪問。起初,筆者只想單單了解友愛堂如何實踐差傳,希望可以「取經」,以作為參考借鏡之用。不過在訪問之後,筆者除了感謝神帶領友愛堂在差傳實踐、推動及教育方面都有令人鼓舞的發展之外,堂會的經驗更吸引筆者想與大家思考以下問題:「我們的教會是否可以在差傳某些層面上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在差傳深度發展方面,例如教會領袖層是否有一些整體策略推動差傳,以至全教會能合一履行大使命,而不是像現在很多教會的情況,差傳策劃及推動只是差傳部的同工及部員所負責,其他部委可能只專注自己負責的事工。在差傳廣度發展方面,除了差派國際同工到海外建立教會,我們是否會考慮支持其他跨文化服侍模式,例如海外職場的跨文化服侍或海外營商的跨文化服侍,以及考慮本地跨文化服侍等。

 

今天,友愛堂差派和支持了三位國際同工,他們服侍的工場包括日本、泰北及東非。在這三位國際同工之中,有兩位在正式參與出長期跨文化服侍之前,都曾通過短期跨文化服侍來認識他們的工場,其中一位更在四至五年內藉多次短期服侍的尋索及經歷後,才踏上她的長期服侍之路。因此,筆者鼓勵大家,如果你知道神要你將祂的愛和祂的好消息傳遍萬國,那就不應再猶疑,實踐是學習及尋找神心意的最好途徑。神會透過短期服侍來開啟你對跨文化服侍的認識,又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學習開放心靈讓神帶領你整個短期服侍。

 

友愛堂經過多年對國際同工及工場的支持,已經發展出他們對差傳動員及教育的機制。每年十月是他們的差傳月,在該月每星期主日崇拜都有差傳訊息。他們還會藉著義賣活動等提高弟兄姊妹對國際同工及工場的關心,不單是財政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一起同心禱告。說到禱告,不單是差傳月,平日當收到工場的消息時,教會亦會在崇拜聚會中向弟兄姊妹報告及即時一起禱告。在差傳教育方面,友愛堂已將「挑戰視野」課程歸入主日學,而這課程亦成為每一位肢體參加短期服侍的必讀課程。

 

筆者之前提過,希望藉友愛堂的經驗讓我們在差傳某些領域上,看看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我簡稱為「深度上的發展」。首先在教育方面,我們鼓勵高層領袖一起修讀差傳進深課程,如「把握時機」(筆者推介這課程,因為它在差傳認知上給予筆者莫大裨益)。這類進深課程可以再次挑起教會領袖委身大使命的熱忱及呼召,使教會領導層能落實將履行大使命成為教會的長遠方向和目標。當領導層清楚履行大使命是教會方向和目標之後,下一步是制定策略,使大使命能夠在教會落實。其中一個策略是,隨著高層領袖們已經掌握方向和目標,教會中層領袖便要一同在兩年之內完成修讀以上類似的差傳課程。這樣,教會整體就能貫徹了解,並一起推動實踐大使命。

 

另一個策略是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信徒(或透過奉獻支持未有經濟能力的信徒)在五年內至少參與一次短期服侍(短期服侍的好處之前已提過。事實上以筆者所見,在香港事奉的同工們,有很多都是通過短期服侍領受從神而來的全時間委身事奉呼召)。除了這兩點策略提議外,教會高層領袖們可以與不同事工單位領袖商討,看看各事工單位如何制定一些帶有差傳元素的策略。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履行大使命植根於每位弟兄姊妹的心裡。舉例說,敬拜部可以鼓勵每個部員在三年內修畢一個指定跨文化課程,五年內參加一次短期服侍,他們又可以在每個月的崇拜歌曲安排上,最少有一個星期揀選一些與差傳有關的詩歌。

 

在差傳的廣度發展上,之前提過的海外職場的跨文化服侍及海外營商的跨文化服侍,相信大家對它們亦不會感到陌生。我在這裡只提一個重點,由於職場及營商的國際同工可能在神學上未有完整的裝備,而且未必每一間差遣教會都有足夠資源及資訊去支援及裝備這些國際同工,所以差遣教會與國際同工能與差會建立夥伴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差會往往對一些特定工場有更深更廣的認識,以及在該工場有比較廣闊的人際網絡,這些對新手職場及營商的國際同工來說至為重要。

 

另外,談到跨文化服侍的廣度發展方面,友愛堂已曾經踏出重要的第一步,他們不但實踐海外跨文化服侍,而且又曾熱心投入過本地跨文化服侍。筆者期望友愛堂將來在本地跨文化服侍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本地跨文化服侍方面,筆者在這裡想提出一些弟兄姊妹們的經歷,希望它們成為我們的提醒及鑑戒。(1)曾經帶領過這事工的弟兄姊妹覺得獨力難支;(2)文化習慣不同、語言不通,引致誤會與衝突頻生,給教會行政管理帶來一些混亂。這些問題都帶給一些弟兄姊妹對這事工的質疑。由於篇幅所限,筆者未能在這裏為上述問題提供答案。

 

回到之前筆者提及過的內容,如果大使命是我們教會的方向和目標,如今我們已看到神再次將香港成為國內及國外新移民的居所,筆者認為,香港教會不應將他們視而不見。如果教會的領袖們擁抱這異象,通過同心禱告、制定策略、對會眾有充分的教導,以至讓教會整體有足夠的準備,那麼,教會整體對跨文化事工的參與度及認同感必然會大大增加。當然,向異文化傳福音是充滿挑戰及需要投放大量的資源,但筆者相信,只要眾教會不是單打獨鬥,結合人心及資源,在神的帶領下,我們一定能見到成果。